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厅
还有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详细内容
孟卫东



    孟卫东:谢谢主席!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我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副主席孟卫东,我是一个作曲家。很荣幸参加这次2010国际版权论坛。下面我想就当今中国音乐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生存与发展这一话题与大家做一个沟通。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厚、灿烂的音乐文化,例如在1987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距近8000多年的古笛已经能够完整的吹七个音节。生活在16世纪的明代皇族,发明了新法幂律,解决了中国历学史上的千年难题,比欧洲早半个世纪提出了12平均率的理论原理。

    像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从18世纪末开始,面对西方日益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扩张,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上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更是让中国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今天当我们审视各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欧洲文化扩张这一命题时,发现了很多有趣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现象。

    例如,印度的传统文化,凭借其强大的宗教信仰的力量,一直在与欧洲文化顽强抗衡,甚至将其他同化。中国的邻邦日本,对欧洲文化则采取了全盘吸收的态度,但同时他们又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将本民族的传统完整独立地保存下来,使两者处于平行发展的态势。中国对于外来的文化却是采取了吸收、融合的态度。从最早的适以施以长计以质疑,到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可以说是延续了几千年来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一贯态度。

    在音乐方面,民族音乐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的国乐改进思想就非常有代表性,他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固有的精髓,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音乐一个世纪以来正是一直在与这种东西融合的模式发展着,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运用传统音乐的语言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音乐作品。以二胡、琵琶、古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乐器,改变了原来的流散于民间,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被纳入到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当中。进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几代技艺高超的演奏家。

    政府文化部门的统领下,从1979年开始,将在普查中记录的几十万首曲目中精选三万余首有代表性的民歌,形成了30巨册的中国民歌集成。我本人年参加了中国民歌四川卷藏族的民歌搜集和整理的工作。经我手收集和整理的藏民歌有100多首,这些素材和原件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完整的保存着。当时动员了很多人,因为那时候我还在学校上学。由于时间所限,我这里仅举上述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经过的百年的发展之后,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也有值得我们反思和修整的地方。这其中最受关注也是倍受争议和关注的中国传统音乐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西方化的过程。这一倾向在中国大众中,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审美标准中,专业音乐教育审美的格式,乐曲的改革,演奏技巧的创新,新曲目的创作,都有鲜明的体现。对很多研究外国音乐的学者也通过各种方式发出了善意的提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不知道在座的音乐专业者有多少,我简单介绍一种现象。

    譬如说对中国乐器的改革,中国有一种乐器叫竹笛,一个竹子上有六七个眼,多时为了往西方音乐上靠,就在眼上加了键子,加了键子以后音准解决了,音域拓宽了等,这是好的。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它的华音没有了,它的模音没有了,因为有了键子以后,这些都做不到了。还有其他的乐器也有这种改良,在我们的民族乐队当中还大量的可以看见。这种改良好或不好,由时间去检验。我个人认为它的“得”更像西方的音乐了,“失”就是丧失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

    中国的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因此它的传统文化发展也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对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音乐的生存状态,我想借用音乐学者张伯舆(音同)先生的理论归纳,他将中国现在传统音乐归纳为四类:第一,中国的广大的民间地区,一些音乐正在红红火火宣传着,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概念,。第二,由生活方式到艺术形式转化的传统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当生活方式变化之后,原本存在于某种文化语境中,音乐没有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消失,而是转换自己的角色,脱离了原生活的实用功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艺术的一种自行的保护方法。完全专业化了的传统音乐,主要表现在各音乐院校所成立的民族器乐系,培养的是专业的民族音乐的演奏和演唱家,不少学者对这种西方的专业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但是20世纪100年的中国音乐发展之路,似乎就是由这种专业的发展道路而构成的,至今坚持以西方化的道路作为民族音乐发展之未来,仍然大部分民族音乐专业人士的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活动日益密切,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都越来越开始使用一种开放性、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传统的音乐文化,因而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也开始逐渐采取更为理性,更为科学,人性化的态度。从2001年开始,昆曲、古琴艺术和蒙古国共同申请的长调音乐,入选为联合国教课文组织的非文化物质遗产。

    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民族艺术数据库、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传统音乐音像数据库等一批音像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我们保存研究传统音乐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更是为世界,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此同时,媒体的加入,也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其举办的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使上亿的电视观众知道了原生态的音乐概念,领略到了原生态文化多彩的今天。当我们站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当中,以一种多元化、全球化的视野,思考我们传统文化的未来,会发现这已经是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话题。例如我在上述提到的,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所经历的种种现象,有一些为中国文化所独有,有一些却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具有朴实性的问题。我在这里仅仅提出这些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话题,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谢谢大家!

秘书组:010-65974890-705
论坛/活动组:010-65974890-723
招商赞助/展区组:010-65974890-718
会议接/待组:010-65974890-720
搭建:010-85970413-127
010-85970413-124
010-85970413-133
宣传组:010-65974890-802

各界言论
“版权博览会的持续举办是展现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的最好印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弗朗西斯•加利
“中国发展数字音乐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大的。”
国际唱片协会主席 弗朗西斯•摩尔
“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是中国版权领域唯一综合性、高层次国家级展会”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往届演讲嘉宾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
国际唱片业协会主席
科恩律师事务所总经理
太平洋艺术联盟执行董事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
国际音乐经理人论坛名誉主席